在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里,总能看到一个戴着金边眼镜的身影穿梭于机台之间:时而俯身调试设备参数,时而与操作工探讨技术要点,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设备运行数据。他就是华中铜业装备能源中心设备技术员肖振东。
自2017年加入华中铜业以来,肖振东一直扎根机台,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努力保障设备稳定运行,为生产保驾护航。
现场设备“医生”
“设备和人一样,运行久了,难免也会有‘头疼脑热’的时候,日常的定期维护保养是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每天早上,肖振东总是习惯提前来到生产线进行一次设备巡检,给设备“把把脉”,及时掌握所辖设备的运行状态,第一时间发现设备隐患,避免“小毛病”酿成“大麻烦”。
“肖工,紧急求助,3号精轧机左卷取上料小车出问题了。”原来上料小车在上料过程中出现自动下降,对生产照成严重影响。经过现场的紧急排查,他很快就锁定了问题点,对管路溢流阀进行调整后,问题迎刃而解。
2024年3月份,公司提出月产9000吨目标,肖振东所负责的二机架、1-4#精轧机每天几乎都是满负荷运转。无论白天夜晚、休班放假,只要设备发生故障,他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与同事一起分析解决问题,尽快恢复生产。
肖振东坦言,加班加点维修设备的确很辛苦,但他乐在其中。“我们就像医生,当现场设备生病了,就要用望闻问切各种方法来治疗。看到设备痊愈,满满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摸温度、闻味道、检查零件……一步步排查故障,面对冰冷的设备,肖振东的心是火热的。他说,每台设备都有生命力,每当修好一个设备,他就发自心底地高兴。
小改小革“达人”
“创新不一定是高科技,一些看似很‘小’的举措,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在工作中,肖振东总是琢磨着怎么优化设备设施,降低维修成本,减轻员工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公司主力轧机3#精轧机的工作辊托辊结构,因使用较为频繁且其液压系统未对托辊器和固定螺丝进行保护性设计,操作人员在更换辊系过程中,时常将托辊器及固定螺丝憋弯或憋断,增加了备件更换成本及人员维护强度。他找到液压图纸,反复对比实验,通过在液压系统上增加减压阀和溢流阀,解决了托辊器反复断裂问题。改造实施三年来,托辊器更换频率下降83%,维护成本降低83.7%。
“洋备件”的国产化改造也是肖振东的关注点。3#精轧机的测厚仪近几年来故障不断,影响生产不说,维修成本还居高不下。不仅如此,测厚仪的国外生产厂家已停止技术服务,测厚仪的国产化改造迫在眉睫。他主动牵头开展测厚仪国产化替代攻关,经过钻研和多次测试,终于实现了测厚仪国产化替代,彻底摆脱了因进口备件停产缺货导致测厚仪无法使用的窘境。
因为肖振东在青年技术人员中的突出表现,2021年,公司团委建起了“肖振东青年创新工作站”。工作站成立4年来,先后取得了轧机换热器、传动轴、卷轴等设备设施的国产化改造,实现2-3#精轧机挤油辊通用等多项成果。
降本增效“先锋”
“当前公司生产经营形势严峻,自己作为一名党员要立足岗位,从点滴做起,切实做好降本增效工作。”在肖振东看来,公司设备的挖潜增效潜力很大,能修的一定要修,能改的一定要改,能利用的元器件一定要利用。不仅能为企业节约成本,还能从中提升自己的维修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1#轧机原设计过滤系统为布袋过滤系统,过滤效率低,抽吸的油雾直接排到屋顶进入厂区雨排水系统,造成环保风险。肖振东通过对油雾过滤系统的改造,将收集的油雾进行三级过滤,过滤回收效率达到95%,回收的轧制油可直接利用,同时降低了环保风险。通过测算,每月可回收轧制油3桶,每年直接创效16万余元。
如何提升生产效率,也是肖振东平时琢磨最多的。3#精轧机板式过滤器按照之前的走纸程序,常常在操作人员走纸过程中,因液压锁无法锁紧,出现层间缓慢下落,导致过滤层又被压住,滤饼被压在箱体层间。这就需要操作人员再次打开箱体,清理箱体层间杂物,导致走纸反复进行,效率低下,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他重新梳理板过开箱动作流程,修改执行程序,对员工进行操作培训,大大提升了走纸效率。
2024年,肖振东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国有企业“优秀共产党员”、中铝集团优秀共产党员。他用双脚丈量责任,用双手托起生产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8年的坚守、8年的磨砺,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工匠精神”与“党员责任”的完美融合。(张嵩)
版权所有 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448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155
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62号